#走进博物馆#
不是只有墓葬才会出土文物,红薯地也会
1983年6月下旬的一天,天气炎热,宁乡县月山铺公社龙泉大队茶园生产队的一名姓马的社员,正在地里种红薯。
突然,手里的锄头好像刨到了什么硬东西,发出金属撞击的声响。他赶紧扒开土,发现是一个造型奇特的东西。
听闻这件事,附近的村民都跑过来看。大家端详来端详去,谁也说不准这个跟两片瓦合在一起似的铜器究竟是个什么。这时一个老人家对大家说道,40多年前离这儿200多米的地方也曾挖出过一件非常稀罕的青铜器。这位老人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羊方尊。
大家顿时觉得眼前这件也定是了不得的文物,于是就赶紧联系了县里面的相关部门。文物部门赶到现场,对现场进行了考古挖掘,可惜没有发现其他文物。
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世
据考证,这是一件商代青铜打击乐器铙(nao,二声)。说起铙,大家可能比较陌生,它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倒过来的甬钟。看似笨重,制作却非常讲究。
铙鼓部位装饰了两头小象,做工非常细致,造型憨态可掬,它们相向而立,张着嘴,用长鼻子互相触碰,不知道是在问候,还是打架呢!象纹大铜铙也正是因为它们而得名。
铙鼓的下部是铙钲,铙钲上的纹饰大气又粗犷。底部甬的装饰纹则相对细腻多了。在商代人眼中,这些精美的纹饰可有通神的功能。
很难想象,在三千年前的商代,我们的先民费了多少功夫、试验了几次才将这件高103厘米、重达221公斤的巨大的铜铙制作出来。
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商周铜铙中最大的一件,比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的镈(bo,二声)还要大,还要重,因此被誉为“中国铙王”。上世纪90年代起,被长沙市博物馆收藏,也成了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
考古界一直有个未解之谜
可能大家不知道,自上世纪30年代起,宁乡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代青铜器,除了众多的青铜铙,还有四羊方尊、人面方鼎等,有些收藏在长沙博物馆,有些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院。
让考古界困惑的是,商代时,宁乡绝对属于偏远地区,远离中原,经济并不发达,为什么会接连不断的出土精美青铜器呢?
早期,考古学家猜测的一种情况是:商代时有一批中原人不知什么原因,南下移居到了湘江流域的宁乡,在这里安营扎寨,带来了制作工艺和技术,也铸造出了一大批精美青铜器。
但随着炭河里遗址的考古发掘,宁乡黄材被发现是长沙地区“南相侯(国)”的所在地。
在中原王朝之外,湖南地区同样存在文明程度较发达的诸侯国或者方国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这件青铜铙既有着中原青铜器的精美,也有“荆蛮”地区的大气与豪放了。
而这些青铜铙是做什么用的呢?
商代人信奉鬼神,经常举行大型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,而祭祀活动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祭品牲畜、祭器等。
青铜铙就是祭祀利器之一,祭祀完成后,青铜铙被放置在祭祀坑中掩埋,也是通常的做法。
历史从来都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诉说清楚的,也远没有那么一件青铜器的故事那么简单和轻松。
历史是厚重的,这件青铜铙和博物馆里那更多的藏品一起,有血有肉地讲述了长沙城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,描绘了长沙人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长沙往事知多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inabanglarsen.com/n/19957.html